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理解伟大长征精神,坚定红色信仰,增进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引导广大青年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1月5日,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社会实践对不队队伍7位成员前往凉山州冕宁县“红色冕宁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为带领实践团队成员踏寻红色足迹,深刻感悟红军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月5日,实践团队成员走进凉山州冕宁县“红色冕宁纪念馆”参观学习。
“红色冕宁纪念馆”由同济大学设计,外观设计为两只大手紧握在一起,喻示着“彝海结盟”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历史光辉典范。内部结构为北斗七星状分布,象征着红军将士北上抗日,重在突出红色文化和民族尊严的精神内涵。
纪念馆内呈现的各种红军用过的枪支、餐具和衣物等珍贵文物,引领着实践团队成员回顾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建立的红色记忆,体会四川省第一支革命武装建立时的革命激情,感受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魅力。
馆内至今仍保留了当年毛泽东接见彝族代表和地下党代表的厅堂布局原貌,陈列文献、文物、图片近200件。在馆内展出的文物中有红军进入冕宁后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在这个布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红军万里长征”这一词语,从此,“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红色大理石的雕塑《长征颂》,是广场的主题与灵魂,心与手的结合,将历史浓缩,矗立在鲜红与灿烂之中。
雕塑长二十点五米,高七米,形制如山,巍峨挺拔。雕塑人物以长征过冕宁时的红军主要领导人为原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陈云、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表情凝重而坚毅,成竹在胸。雕塑构建独特,将历史进行浓缩,给人以坚不可摧和无坚不摧的多元感觉。历史与现实的形神,都镌刻在那红色的雕塑之上。
雕塑背面的浮雕生动再现了当年冕宁儿女“迎送红军”、“建立政权”“彝海结盟”的故事,基座用汉、彝、英三种文字刻着题为《长征颂》纪念文章,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时在冕宁发生的大事。
心有所信,才能面向未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通过一天的参观学习,团队成员们有着深切的感悟。团队成员毛琴说道:“今天的我们从纪念馆中了解到那段艰苦而又雄壮的历史。观者自可以云淡风轻、置身事外,但是祖辈们所经历的战争与磨难是应该一遍遍去重温的,那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接力。在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那些熠熠生辉、充满力量的字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严守党的纪律,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在现今同样值得我们去坚持和发扬。”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冕宁,在红军文化广场,团队成员踏寻红色足迹,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